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在临床医学中,许多的严重外伤患者都是属于多发伤患者,由于意外事故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多发伤的情况。为了能够更好地降低该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本文通过对36例患者
0 引言
在临床医学中,许多的严重外伤患者都是属于多发伤患者,由于意外事故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多发伤的情况。为了能够更好地降低该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本文通过对36例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损伤控制技术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二甲医院急诊科于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1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36 例为观察组,再选取未接受损伤控制技术进行治疗的同期患者30 例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式进行相应的抢救治疗。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对患者给予常规抢救模式,第一时间为患者建立气道以及静脉循环支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伤口处理,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并根据患者的伤势制定详细的手术治疗方案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1]。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损伤控制技术进行治疗,在常规治疗模式的基础上,主治医师根据相关策略对患者的受伤情况进行快速评估,并为患者进行及时的复苏处理,同时为患者采取早期损伤控制进行前期治疗:首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急诊处理方式,对患者不稳定的骨折部位进行早期临时固定,防止出现二次损伤,并对患者的出血状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其次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以及复苏;最后根据患者的受伤情况给予患者稳定治疗方案,择期对患者采取骨折确定性手术[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损伤控制后至确定行手术时间、ICU 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数据进行对比。并且在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进行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时间
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时间(±s, d)组别 n 损伤控制后至确定行手术时间 ICU 恢复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36 5. 4. 18.对照组 30 8. 8. 27. t 4.908 6.365 6.411 P 0.000 0.000 0.000
2.2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
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s,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6 40. 28. 16. 13.对照组 30 40. 37. 16. 15. t 0.009 4.839 0.038 6.265 P 0.993 0.000 0.970 0.000组别 n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中,损伤控制技术是于1986 年所提出,通过多年来不断的临床改良,逐渐发展成为当今的一种多发伤患者中的一种前期治疗方式,并且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现今的损伤控制术包含了:创伤复苏、ICU 监护、ICU 恢复三个大方面,并且能够通过初期对患者的伤势进行评估,再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精确评估,以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收拾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率,极大地减少了患者因治疗无效而死亡的发生几率[3]。
通过本文对36 例接受损伤控制技术的患者与30 例未接受损伤控制技术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ICU 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数据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我们认为,对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技术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手术前的早期治疗对于患者术后各种生理指标的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对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技术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手术前的早期治疗对于患者术后各种生理指标的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治疗中的应用对患者的救治与恢复有着极大的好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 刘军,许发发,江岩,等.损伤控制在促进急诊外科多发伤患者恢复中的价值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7(16):93-95,173.
[2] 戚文涛,王刚.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6):2441-2442.
[3] 魏红军,张翚,王琳,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联合损伤控制手术救治脑部创伤临床研究[J].大医生,2017,2(3):24-25,35.
0 引言在临床医学中,许多的严重外伤患者都是属于多发伤患者,由于意外事故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多发伤的情况。为了能够更好地降低该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本文通过对36例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损伤控制技术的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市二甲医院急诊科于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1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36 例为观察组,再选取未接受损伤控制技术进行治疗的同期患者30 例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 方法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式进行相应的抢救治疗。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对患者给予常规抢救模式,第一时间为患者建立气道以及静脉循环支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伤口处理,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并根据患者的伤势制定详细的手术治疗方案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1]。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损伤控制技术进行治疗,在常规治疗模式的基础上,主治医师根据相关策略对患者的受伤情况进行快速评估,并为患者进行及时的复苏处理,同时为患者采取早期损伤控制进行前期治疗:首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急诊处理方式,对患者不稳定的骨折部位进行早期临时固定,防止出现二次损伤,并对患者的出血状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其次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以及复苏;最后根据患者的受伤情况给予患者稳定治疗方案,择期对患者采取骨折确定性手术[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损伤控制后至确定行手术时间、ICU 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数据进行对比。并且在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2] 统计学方法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进行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时间见表1。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时间(±s, d)组别 n 损伤控制后至确定行手术时间 ICU 恢复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36 5. 4. 18.对照组 30 8. 8. 27. t 4.908 6.365 6.411 P 0.000 0.000 0.0002.2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见表2。表2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s,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6 40. 28. 16. 13.对照组 30 40. 37. 16. 15. t 0.009 4.839 0.038 6.265 P 0.993 0.000 0.970 0.000组别 n3 讨论在临床医学中,损伤控制技术是于1986 年所提出,通过多年来不断的临床改良,逐渐发展成为当今的一种多发伤患者中的一种前期治疗方式,并且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现今的损伤控制术包含了:创伤复苏、ICU 监护、ICU 恢复三个大方面,并且能够通过初期对患者的伤势进行评估,再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精确评估,以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收拾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率,极大地减少了患者因治疗无效而死亡的发生几率[3]。通过本文对36 例接受损伤控制技术的患者与30 例未接受损伤控制技术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ICU 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数据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我们认为,对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技术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手术前的早期治疗对于患者术后各种生理指标的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对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技术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手术前的早期治疗对于患者术后各种生理指标的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治疗中的应用对患者的救治与恢复有着极大的好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参考文献[1] 刘军,许发发,江岩,等.损伤控制在促进急诊外科多发伤患者恢复中的价值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7(16):93-95,173.[2] 戚文涛,王刚.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6):2441-2442.[3] 魏红军,张翚,王琳,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联合损伤控制手术救治脑部创伤临床研究[J].大医生,2017,2(3):24-25,35.
文章来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网址: http://www.zggygjsszzzz.cn/qikandaodu/2020/1106/363.html